首頁>檢索頁>當前

高校開展有組織基礎研究的現實困境與發展路徑

發布時間:2023-12-15 作者:李秀坤 薛新龍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高等教育》

[摘  要]高校開展有組織基礎研究目前面臨問題凝練機制尚未形成、團隊建設和評價體系有待完善、經費保障制度不健全等現實困境,需要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建設體系化、高水平支撐平臺,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推動基礎研究國際化。

[關鍵詞]高校;有組織基礎研究;現實困境;發展路徑

有組織基礎研究:時代使命與歷史機遇

科技創新能力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基石,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國際科技競爭向基礎前沿前移,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與此同時,在貿易保護主義等影響下,科學合作與交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限制,源頭技術與首發權、話語權之爭日趨激烈,迫切需要通過有組織基礎研究,全面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這既是時代挑戰,又是歷史機遇。

1.基礎研究是高校支撐國家科技競爭的重要途徑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需要提高科技自立自強水平,更需要提升基礎研究體系在科學創新與產業變革中的地位。黨的二十大報告突出強調要“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礎研究一方面要遵循科學發現自身規律,以探索世界奧秘的好奇心來驅動,鼓勵自由探索和充分的交流辯論;另一方面要通過重大科技問題帶動,在重大應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論問題,進而探索科學規律,使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互促進”。高校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主陣地,通過發揮人才濟濟和學科交叉優勢,高校在提升國家基礎研究原始創新能力中的作用愈發重要。為了適應新發展格局下基礎研究組織模式、科學研究范式和技術創新需求的變革規律,高校還需要在現有科研管理體制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有組織基礎研究。

2.有組織基礎研究的基本特征

如果將科研比作從研究到生產的單向鏈條,基礎研究則處于鏈條的起始端。隨著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基礎研究的轉化周期明顯縮短,其導向內容和組織模式也出現了分化,例如國家戰略導向、前沿探索導向、市場需求導向等不同類型。中國工程院院士錢鋒認為,“高校的基礎研究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自由探索和純興趣導向類,即科研人員完全根據自身興趣、在好奇心驅使下進行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揭示現象、規律和事物的本質;第二類則是以熱點問題和國家重大需求為目標導向的科研,是在解決國家社會發展、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重大需求時必需的基礎研究”。為了應對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有組織基礎研究要求高校通過有組織體系化布局提升在基礎研究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為國家戰略急需的關鍵核心技術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由于面臨的科學問題更加隱晦高深,距離實踐應用的轉化路徑比應用研究更加漫長,因此有組織基礎研究與其他領域的有組織科研相比,具有研究周期更長、成果產出的不確定性更大、團隊成員的實際貢獻難以通過常規量化方式評價等特征,這就對有組織基礎研究的組織模式、成果鑒定和人員評價機制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有組織基礎研究與自由探索,兩種類型的基礎研究并非簡單的階段性過渡或替代關系。大科學時代的基礎研究由于科學研究范式的深刻變革,普遍強調科研組織模式的建制化和體系化,但這種情況下,自由探索和興趣導向仍然必不可少,主要體現在科學精神和開拓性思維層面:缺乏自由探索的科學精神,容易形成重復科研,產出“模仿式”成果,無法從本質上提升社會原始創新能力;在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領域,由于實踐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顯性問題與其背后隱藏的科學規律之間普遍存在或大或小的溝壑,或是“一果多因”的復雜關系,例如芯片等“卡脖子”技術問題的解決可能與多個基礎研究領域的突破相關,彼此之間環環相扣,只有實現理論和原理層面的深度突破,才能打破這些壁壘。這需要通過科研組織模式重構,集中優勢團隊資源合力攻關,高效地實現跨學科、跨領域的深度合作,實現基礎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

高校開展有組織基礎研究的現實基礎與困境

經過多年規劃布局,我國已經形成了較為系統完備的基礎研究政策支持體系,基礎研究領域產生了一批重大成果,并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較為科學化、體系化的組織運行機制。

一方面,基礎研究的規劃布局與政策體系不斷完善。1997年6月,原國家科技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決定組織制定《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提出“基礎研究的部署,按照‘大集中、小自由’的原則,對于自由探索的研究工作主要依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面向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科學研究主要通過規劃、計劃的實施去推動”;此后,我國陸續發布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十三五”國家基礎研究專項規劃》《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2021—2030)》等系列科技發展規劃和行動計劃,為進一步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完善國家創新體系、提升創新主體效能提供了發展依據,并為持續推進有組織基礎研究、不斷優化基礎研究的管理機制和組織模式創造了有利條件。

另一方面,高校在基礎研究體系中發揮的作用趨向完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正在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并與國家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及科技領軍企業等創新主體統籌進行有組織基礎研究,在國家戰略布局和市場需求相關的應用性基礎研究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A研究人才自主培養方面,近年來,以“強基計劃”為代表的、致力于選拔具有基礎學科潛力和創新能力的優秀學生的招生改革計劃深入實施,推動了基礎學科教育體系的優化,培養了一大批國家急需的高層次人才,為基礎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后備力量;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方面,高校在布局建設前沿科學中心、交叉學科研究中心的同時,還與新型科研機構、科技領軍企業開展聯合攻關,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產業升級的技術需求,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積極開展有組織的、應用導向的基礎研究,在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高校開展有組織科研,還存在以下困境。

1.面向體系化基礎研究的問題凝練機制尚未形成

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需要根據國家戰略需求分解、細化、重組各環節的基礎研究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如何從產業需求、公共服務、生命健康、國際競爭和國家安全等領域中凝練關鍵科學問題就顯得至關重要。目前,我國高校尚未形成系統性的科學問題凝練機制,也缺乏相應的組織機構和專業研究人員,將國家戰略需求、產業應用需求、企業技術升級需求所對應的科學問題進一步拆解分析,與高校相應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環節有機融合。這導致高校開展的有組織基礎研究難以與能夠實現重大科學突破的問題領域對接,同時影響研究成果的推廣、轉化。

2.有組織基礎研究的團隊建設和評價體系有待完善

有組織基礎研究通常面向國家急需重大科技任務,更加需要有利于團隊協同攻關的系統性評價,既要注重對科研成果的有效性、創新性和實際價值進行整體性考核,同時還要充分體現個人參與者的實際貢獻。目前我國高校以學科為導向、面向個體的科研評價方式,還不能很好地適應有組織基礎研究以團隊協作和跨學科合作為主的科研活動特征。

現有科研評價體系,缺乏針對研究成果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產業技術升級貢獻度的機制設計,難以客觀衡量團隊成員的實際貢獻。特別是在教師職業晉升、職稱評定、日??冃Э己撕酮剟钤u審等環節,以是否為項目或成果的第一完成人為主要評價指標,削弱了教師科研積極性,導致其熱衷于牽頭完成小項目,而不愿意參與承擔重大任務。有組織基礎研究的評價體系應該符合基礎研究規律的特殊性,為長期潛心從事國家戰略性基礎研究項目的團隊成員提供發展保障。然而,目前學科導向的評價體系側重于對個體的評價,這樣對需要大團隊作戰的有組織基礎研究帶來了阻礙。

此外,以數量指標為主導的校院兩級管理模式也導致院系間合作困難,不利于學科交叉融合,難以應對需要跨越學科界限攻克的復雜、前沿、重大研究問題,阻礙了有組織基礎研究的持續推進。例如,有科研人員指出,“校院系垂直學術架構模式下,以及考核資源性、指標化模式的存在,導致壓力的縱向傳導,弱化了橫向多學科交叉合作的組織結合力?!?/p>

3.有組織基礎研究的經費保障制度尚不健全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提出,“建立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機制”,“進一步深化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改革”。目前,在基礎研究經費投入的力度、強度和方式等方面,我國各級投入主體和高校還缺乏具體實施細則,尤其是有組織基礎研究的經費支持保障制度還不健全。

一是尚未形成統一協調的各部門基礎研究預算機制,中央財政基礎研究經費分部門投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國家重點實驗室計劃以及相關的其他計劃,如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等,缺乏整體預算協調機制。受科研項目經費支持機制分散化的影響,高校自身難以從戰略角度對科研工作進行長遠系統規劃,科研活動缺乏戰略目標與使命方向引領、任務組織和實施缺乏相應配套機制,從基礎條件上無法滿足對國家戰略需求的支撐。

二是高?;A研究的科研資助以競爭性經費為主,與有組織基礎研究長期性、系統性科研活動的要求不匹配,導致部分高校承擔的科研資助任務“小散虛”。由于缺乏穩定經費支持,高??萍脊ぷ髡咝枰ㄟ^多方渠道申請科研項目,難以長期專注于自身研究領域,不利于重大原始創新成果的產生。此外,部分高校專項經費分配與自身發展規劃契合度不高,未能針對重點支持對象設置相互關聯、有機結合的系列資助項目,支持內容不聚焦,缺乏有組織的資助體系建設。

高校有組織基礎研究的推進路徑

要促進高?;A科研活動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支持由科技部、工信部牽頭,完善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重大科學問題征集、篩選、凝練、分解機制,充分對接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全球性戰略需求、區域發展戰略需求、行業需求。

1.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

第一,高校應積極融入新型舉國體制。通過發揮科技智庫等專業機構作用,系統梳理產業鏈圖譜,幫助識別行業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短板、弱項,把企業需求導入到高??蒲泄ぷ髦?,確保找到真問題、解決真問題。在基礎科研項目的選題、項目驗收等環節,發揮行業企業重要作用,針對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應充分吸納活躍在生產一線的技術專家和管理專家的決策建議。

第二,正確認識“自由探索”與目標導向的“有組織科研”?;A研究的“自由式探索”和“有組織科研”不是并列關系,更不是對立關系,而是協同關系。宏觀層面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從更高的站位謀劃全局,以體系工程的思想進行有組織基礎研究的戰略規劃,整合優勢資源,形成高效的組織體系架構,通過新型舉國體制促進多主體協同、多學科交叉,構建大平臺滿足現代基礎研究對科學裝置、資源調度的客觀需求;在個體層面,則主要通過自由探索在數學、物理等前沿理論領域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的科技創新,并根據基礎研究的成果產出規律,最大限度地將科研資源支配權和技術路線選擇權賦予研究者。

2.深化高?;A研究體制機制改革

第一,構建適應有組織基礎研究的組織架構。優化高校治理結構,支撐有組織基礎研究。一是設立涵蓋頂尖科學家、杰出企業家和戰略投資家的高?;A研究戰略咨詢專家委員會。充分發揮其在提出重大科技需求和凝練重要科學問題時的指導作用,通過外部多元關鍵主體的協同參與,為高校有組織基礎研究提供有效指引。二是建立校級層面的有組織基礎研究工作領導小組。各學院院長、重要科研機構以及各職能部門負責人共同參與,統籌規劃學校有組織基礎研究的發展戰略、機構建設和資源配置。作為學校有組織基礎研究工作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設立重大項目管理辦公室,推動有組織基礎研究的資源有效配置和協同組織。

第二,探索科研管理的組織重構與職能優化。加強科研管理團隊建設,提升科研管理人員專業化水平,打通科研管理部門協同壁壘,提高有組織科研項目管理效能。一是注重科研管理團隊的建設,打造具有戰略眼光、專業化水平高、服務能力強的優質管理團隊。高校需要針對科研管理人員開展專業化、系統化培訓,加強專職科研管理與成果轉化人才隊伍建設,結合自身學科專業結構和發展戰略需求,聘用兼具技術與管理技能的復合型人才統籌科研項目管理工作。二是加強科研管理各部門的協同合作。高??蒲泄芾硎且豁椣到y性工作,涉及包括科研、財務、人事、資產在內的多個部門與環節,需要各部門分工配合、密切協作,建立一體化運行的、高效率的科研管理體系。例如,利用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手段,對相關管理部門的管理系統進行整合,構建一站式的信息共享平臺,實現數據共享、互通,推動科研管理部門間的高效協同。

第三,構建符合基礎研究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評價體系。完善適應有組織基礎研究的評價體系,應關注交叉合作成果的實際貢獻,并以此作為評估標準,改革并建立研究序列的分類評價模式,引導科研活動解決實際需求。一是健全適應有組織基礎研究規律的評價體系。完善長周期評價機制和分類評價機制,引導廣大教師更加關注國家戰略需求,通過長期積累,形成高水平、標志性、有影響力的成果;二是科學評估交叉合作成果,對團隊所有參與者、合作者的實際貢獻進行客觀評價和尊重。不簡單以科研成果完成人排序作為衡量標準,例如可在結項時標明團隊成員的實際投入和貢獻,引導科研人員積極參與重大攻關項目或工程,強化協同創新。

3.建設基礎研究體系化、高水平支撐平臺

高校要進一步加強有組織基礎研究的平臺建設,主動與相關部委和地方政府謀劃高水平的國家實驗室建設,利用國家實驗室的顯著優勢開展有組織基礎研究。要進一步發揮全國重點實驗室在有組織基礎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清華大學全國重點實驗室為例,一是全面推進實體化建設。實驗室為學校實體研究機構,根據學校的規劃、規定和授權,按照事權相宜和權責一致的原則,賦予實驗室在人、財、物等方面的權限。二是實行主任負責制。學校聘請本領域具有較高學術影響力和較強組織管理能力的高水平學術帶頭人擔任實驗室主任。實驗室主任專職、全時、全面負責實驗室工作。三是優化整合科研力量。實驗室從院系雙聘教師中選拔并聘用專職研究人員,以一流科技領軍人才為核心,組建含科學研究系列(首席科學家制)、工程實驗系列、行政管理系列和博士后的創新團隊。

4.建設高水平基礎研究人才隊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揮高校特別是‘雙一流’高?;A研究人才培養主力軍作用,加強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源源不斷地造就規模宏大的基礎研究后備力量”。高校具有學科優勢和人才優勢,應在此基礎上加強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建設。一是努力打造體系化、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臺,讓更多基礎研究人才競相涌現。二是遵循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挑大梁”“當主角”。探索本科生參與有組織基礎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三是確保有組織基礎研究團隊科技人員的研究熱情和精力投入。調動研究人員的積極性,確保其精力的投入,涉及諸多方面,不僅僅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的少數關鍵,而是整個團隊的系統性工程,一方面需要有相應的前期研究基礎和協同攻關潛力,更重要的是,在有針對性凝練科學問題和選擇科研隊伍時做好頂層設計,充分考量研究人員的學科互補性、協同團結性、研究實力與潛力等,從客觀角度出發,降低各種功利和人情方面的顧慮。同時,還需要充分考慮研究人員的奉獻精神和團隊合作精神。另外,需要有戰略性的科學家領頭并前瞻性和預測性地通盤考慮面臨的科學困難、人財物調度困難和研究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各種不利于整個團隊集體協同的負面因素,建立相應的保障機制。

5.建設高水平基礎研究國際合作網絡

發揮高校在集聚國際高層次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建立穩定深入的基于大科學計劃的國際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機制。提升高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實施水平,支持高校圍繞前沿交叉科學、新興技術發展、全球公共問題提出吸引全球科學家參與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支持高校新增建設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本文為全國教育科學規劃2023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需求導向下高校有組織科研的現實困境、影響因素與對策研究”(DIA23042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李秀坤,國家教育行政學院;薛新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原載2023年第22期《中國高等教育》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amyourhyp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_五月婷婷色_亚洲成AV人片观看无码不卡_亚洲一区在线国产